betway体育app下载地址(中国)官方网站-IOS/Android通用版/手机版
欢迎访问betway体育app下载地址官网!
2024年10月04日 12:36 星期五

betway体育app下载地址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马庄小学校长周桂梅先进事迹

2014/6/16

betway体育app下载地址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马庄小学校长周桂梅先进事迹

        6月17日上午,betway体育app下载地址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《许昌日报》以《亦师亦母润无声——记许昌市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校长周桂梅》为题的先进事迹。

亦师亦母润无声

———记许昌市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校长周桂梅

作者:石明臣 徐民府 罗校远 张振 松召峰

 

“周校长好!”“周校长好!

  “周校长,俺奶说让我听您的话!

  “周校长,孩子吃胖了,也懂事多了,太谢谢您了!

  “周校长,您救了多少孩子,俺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您啊!

  ……

  孩子们见到她,都会围上来,礼貌地打声招呼。那种尊敬,发自内心,纯真而自然;年龄稍小的孩子,会轻轻拉着她的衣角,嘴里说着撒娇的话语;家长们见到她,更是说不完感谢的话语。

  在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,校长周桂梅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幸福经历。

  作为316个“留守儿童”共同的“校长妈妈”, 周桂梅每晚都要摸一摸他们的额头,才能睡得安稳些。

  在邓庄乡十里八村,提起周桂梅,不论老少爷儿们,还是学生家长,都会竖起拇指:“周校长,没得说!

  “每天晚上不摸摸孩子们的头,我就睡不着觉”

  对待“留守儿童”,周桂梅比自己的孩子还亲;呕心沥血的她,多次晕倒在学校,即使摔伤了腿,也要家人抬着去看看孩子们

  马庄小学西半边,与教学区一墙之隔,是学校的生活区。

  6317时,放学铃声响起,学生自动分成两个“板块”:回家的孩子,排着队走出校门;住校的孩子,在老师清点过人数后,排队进入生活区。

  很快,这个不大的小院子喧闹起来,跳绳、丢沙包、打篮球、打乒乓球,各种游戏同时进行,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得其乐。也有孩子躲在角落里,看着漫画书或是写作业,噪声仿佛离他们很远。

  这是一群“留守儿童”,一群在最需要爱时,父母却缺位的孩子。

  市妇联儿童部2013年进行的第九次全市农村“留守儿童”调查结果显示:我市共有18岁以下农村“留守儿童”56271名,由单亲及隔代监护的占94.8%,监护人文化程度绝大部分都在初中以下。魏都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对近3年来的未成年人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,2011年至2013年,农村籍涉罪未成年人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是占绝大多数,且呈逐年攀升的趋势。

  “留守儿童”的出现和存在,是社会发展之痛,也是马庄小学校长周桂梅的心痛。

  2006年,周桂梅发现了“留守儿童”身上存在的问题。经进一步观察,周桂梅注意到了这部分孩子的不同之处:要么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变得顽劣难以管教,要么因为缺少亲情变得孤僻、难以沟通,“他们的心是个孤岛,找不到方法,你就进入不了。”

  每个孩子都是块宝,而孩子出现了这样的问题,让周桂梅很心痛。她想,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,让孩子能在学校吃、住、学,让家庭缺失的教育和爱,通过学校弥补回来,“哪怕只是一部分”。

  当年,在市妇联的支持和帮助下,通过引进社会力量,马庄小学校门口挂上了“留守儿童”学校的牌子。住校的“留守儿童”由原来的8名,增加到50多名。“留守儿童”学校成立了财务独立的托管中心,由民间资本兴建学生公寓和食堂,收取一定生活费用,进行资源置换,以维持托管中心的正常运转。

  对待留守孩子,周桂梅付出了更多的爱和耐心。

  周桂梅发现,有些刚入校的孩子有不爱惜粮食的坏习惯,吃不完的饭,顺手就倒了。看到这个情况后,周桂梅就拿个空碗,站在食堂门口。看到有孩子吃不完的剩饭,她就接过来倒进自己的碗里。时间长了,孩子们明白了校长的良苦用心,改掉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。

  邓庄乡大罗庄村的小鹏(化名)刚到马庄小学时,非常瘦弱。患骨髓炎的他走起路都很困难,父母为给他治病,外出打工挣钱去了。来到“留守儿童”学校后,周桂梅和老师们对小鹏悉心照料,每天都是背着小鹏上下楼。一年后,小鹏长胖了,身体也变得壮实了,病居然好了不少,生活也能自理了。小鹏父母回到家乡,见到了儿子巨大的变化,激动得泪水涟涟,拉着周桂梅的手久久不愿松开。

  当时上5年级的小龙(化名),父母出外打工,跟着爷爷、奶奶生活。来到学校10天,趁老师不注意翻院墙离开了。“可把我急坏了!”周桂梅赶紧找到孩子家里,结果发现不在。小龙的家人说,小龙平时喜欢上网。“坏了,肯定是去城里的网吧了!”连水都顾不上喝的周桂梅,在许昌市区找了三天三夜,才把小龙找到。处理此事的民警了解情况后,笑着说周桂梅“比找自己家的孩子都着急”。

  事实上,办学条件好了,周桂梅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。

  “孩子们住校,就等于家长完全把孩子交到了你手上,压力太大,生怕出一点儿问题。”虽然学校专门聘请了生活老师,周桂梅每晚都会到宿舍看看孩子,帮睡觉不老实的孩子掖掖被角,伸手摸摸孩子的头。

  周桂梅起初的这个动作,只为查看孩子有没有发烧。不经意间,她发现这种动作能给孩子们以安抚和鼓励。有的孩子会在第二天向小伙伴们炫耀:“昨晚,周校长摸我的头了。”

  正是这稚嫩的炫耀,击中了周桂梅心中的柔软之处。“孩子们太需要母爱了,哪怕一个小小的抚摸,一个简单的肢体接触,都会让他们觉得是莫大的鼓励!

  “每天晚上不摸摸孩子们的头,我就睡不着觉。”于是,周桂梅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下来。

  “留守儿童”在马庄小学过得愈发快乐的背后,是周桂梅的呕心沥血。

  因操劳过度,一向身体很好的周桂梅,20085月,竟然晕倒在教室门口。当时,孩子们看到这一场景,纷纷跑过来,围着周桂梅哇哇大哭。之后,周桂梅又有过3次晕倒的经历,有一次甚至摔伤了腿。身体已发出严重的警告,而周桂梅却根本停不下来。在摔伤腿后,她要求家人把她抬到学校看看。其实,她最放不下心的,还是那群留守孩子……

  “讲台不高,但责任很重”

  周桂梅说,从小就喜欢教师职业,因为这个职业关乎着孩子们的明天、农村的未来;为给孩子做辅导、买书,她每月花去19.25元工资的一半还多,女儿刚满月,就又登上讲台

  65日,清晨5时,周桂梅准时起床,相对凉爽的天气,并没有让她睡得更好一些。自从担任马庄小学校长后,周桂梅心忧学校发展,12年前落下了失眠的毛病。

  照例,简单收拾一下家务,周桂梅开始为二女儿马杰做饭。2013年,马杰考上了特岗教师,供职的学校就在周桂梅的娘家——许昌县五女店镇周店村。而那所学校,是周桂梅教师生涯的起点。如今,女儿沿着她的足迹,再次从那里出发。

  1963年,周桂梅出生在周店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。在她之前,这个家庭已有了1个儿子、3个女儿。虽说是家里的老幺,周桂梅却没有一丝娇气。受勤劳、善良母亲的影响,她从小便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责任感和“爱操心”的特质。有一年,有人到家里给哥哥说媒。饭前,周桂梅发现家里连招待客人的鸡蛋都没有,不吭声就跑到邻居家借了几个。母亲急着找鸡蛋时,她递了过去,让母亲惊诧不已。这件事儿,周桂梅的母亲生前曾向兄妹几人多次提起,说“桂梅爱操心,难享福”。

  周桂梅“爱操心”,这一特点在她当了老师后,真正得到了体现。1980年,由于身体原因,周桂梅的第二次高考再度失利。凑着机会,她到了本村的周店小学做代课教师,教三年级数学,还担任班主任。作为一个教育“新兵”,周桂梅身上的担子已经不轻。然而,当她看到学校师资不足、教师素质偏低的现状后,又主动申请教五年级语文课。

  “讲台不高,但责任很重。”第一次踏上讲台,周桂梅没有太多的紧张,只有对这份职业的敬畏。她说,她从小就很羡慕老师,也很喜欢孩子。她知道,这个职业关乎着孩子们的明天,关乎着农村的未来。

  爱之深,责之切。在周桂梅刚当上班主任的那段时间,也曾走过弯路。一次,班里一个孩子调皮惹了事,让周桂梅很生气。像很多本村的老教师一样,周桂梅严厉批评了这名学生,还伸手拍了他两下。当时,孩子哭了,周桂梅也哭了。“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挨过打,咋能让孩子受这种苦呢?教不好就打孩子,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!”周桂梅当时这样想。惩罚学生给周桂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,她没有去适应这种“痛苦”甚而麻木,而是很快转变了自己,给自己定下了铁的规矩——绝不再对孩子动手。这规矩,周桂梅恪守至今。

  630分时许,周桂梅早早来到学校。每天,她都会很自然地朝着这个学校的方向来,不管是不是节假日。

  7时,住家的学生陆续到校,住校的“留守儿童”也赶到教室。“周校长好!”“周校长好!”如往常一样,孩子们见到她就会围上来打招呼。孩子的笑声、闹声,唤醒了马庄小学。

  在这个2060口人的村庄,马庄小学能做到如今的规模和成绩,实属不易。而这,与周桂梅的到来密不可分。

  198512月,周桂梅嫁到了马庄村。次年3月,她从周店小学来到马庄小学,直接接任五年级语文老师和班主任。当时的马庄小学师资差、底子薄,学校已连续4年没有学生考上重点初中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周桂梅开始了对马庄小学的第一次改变。

  周桂梅接任五年级班主任时,离初中招生考试只剩3个多月的时间。在农村,很多父母没有能力帮孩子辅导功课,学校也没有晚自习和早读。

  为帮孩子提高成绩,周桂梅便把课堂开到了家里。在工资只有19.25元的情况下,拿出超过一半的工资为孩子买书,用自己家的粮食为孩子补充营养。而当时,周桂梅刚怀孕不久,妊娠反应很严重,总是吃不下饭,身体变得极其虚弱。然而,周桂梅并未因此落下一节课。

  周桂梅的举动,感动了学生和同事,也得到了应有的回馈。当年,马庄小学有两名学生考入了邓庄一中。次年,周桂梅的大女儿出生。这时,又到了应对新一轮初中招生考试的关键时期。在普遍重视“坐月子”的农村,周桂梅顶住了来自家庭的压力,只休息了一个月,就再次站在了讲台上。这次,她带给大家更大的惊喜——当年,马庄小学有10名学生被重点初中录取。

  提起周桂梅,马庄村63岁的村民刘水成,不禁伸大拇指:“周校长,在咱邓庄乡也是数得着的。”刘水成的儿女、孙子,都是马庄小学走出的学生。刘水成见证了马庄小学的发展,也看到了周桂梅的付出:“作为一个女的,能干出这样的成绩,真的非常不容易!

  周桂梅的执著和努力,赢得了整个马庄村的尊重。1997年,周桂梅接任了马庄小学校长。在她的带领下,马庄小学一直延续着教学上的辉煌。

  “老师爱孩子,就要让他们上好学”。至今,周桂梅丝毫不后悔当年的辛苦和付出。她说,也有人问过自己这么辛苦是否值得。她总是笑着回答:“没觉得吃亏、辛苦,总觉得很幸福。”

  “为了孩子,我什么苦都可以吃”

  为盖教学楼,周桂梅冒险“封校”募捐资金22万元。然而,教学楼盖好了,她头顶的头发也掉光了

  课间时分,孩子们如出笼的小鸟,嬉闹着跑出教室。马庄小学的校园不大,但显得紧凑有序。一栋“留守儿童”专用楼、一栋学生宿舍楼、一栋明德楼、一栋逸夫楼分列校园东西南北,为孩子们创立了一个相对安全而独立的王国。

  马庄小学4栋楼的建成,用了7年时间,凝聚了周桂梅的无数心血。

  马庄村村支部书记刘根堂、村主任李俊鹏,依旧清晰记得当年建校的不易。2005年,根据上级要求,邓庄乡30个自然村的30个村小学,要根据学校硬件情况,酌情合并10所,被合并学校的学生,将被分流到周边小学。此时,马庄小学站在了一个历史的关口:其条件简陋,教学楼是D级危房,被合并掉的可能性极大。“当时封条都贴上了,学校要是在我们这届村干部手中被弄没了,我们就成了罪人。”刘根堂说。

  对“封校”一说,周桂梅却是会心一笑。彼时,学校合并确实存在,但封条却是周桂梅主动去领的。

  2005年暑假前,周桂梅得到了学校合并的消息,她真的坐不住了。“如果学校没了,老师们大不了换个地方继续教书,而马庄村100多名孩子就要到别的村上学,不仅不方便,甚至还可能影响村民对教育的认识。”周桂梅想。

  如何才能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?如何才能真正激发村民们的热情?如何才能保住学校?周桂梅夙夜难寐。1999年就到马庄小学任教导主任的田凤云,依然记得当年周桂梅着急上火的样子。

  “凤云,要不咱把学校封了吧?”有一天,周桂梅对田凤云说出了这句话。田凤云吓了一跳,但周桂梅接着说出的一个计划,打消了田凤云的顾虑。

  周桂梅主动找到教育主管部门,要来封条,把马庄小学“封”了。随后,她找到村支部书记刘根堂,说学校已被封,过了暑假,孩子们就要去别的村子上学了。刘根堂一看,也慌了,赶紧召集村干部、党员开会。最终,决定发动村民和本村在外的成功人士捐资助学。然而,任凭村干部和周桂梅磨破嘴皮,村民的热情依然不高。

  当时,正值暑假,周桂梅就召集来学生,连续多天给村民们做工作,阐明教育重要性及马庄小学面临的严峻形势。随后,她跟着村干部赶到郑州、平顶山等地,找那些走出家乡的村民,支持家乡教育。

  村民支持教育的热情终于被唤醒。在马庄小学逸夫楼的功德碑上,可以窥见当时盛况。一个老人卖掉了家里的羊,得到了310元钱,她把300元交给了周桂梅,说是为孩子们上学尽份力。最终,马庄小学募捐到了22万元。通过教育系统协调到的邵逸夫教育专项资金,逸夫楼可以动工了。

  为保证这笔来之不易的建校款真正用到实处,盖一所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教学楼,周桂梅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,关注着工程的进度。那一段时间,她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,白天备课、上课,照顾家人、孩子,晚上去工地铲沙子,原因是,“害怕工人不操心,水泥用的少,沙子用得多,楼会不结实”。

  这样高强度的忙了几个月,周桂梅的头发大把大把地掉,头顶的头发掉光了。对于爱美的周桂梅来说,这个打击太大了,她为此流过好多眼泪。在医生指导下,经过3个多月、100多副中药的调理,周桂梅才慢慢长出头发。

  “为了孩子,我什么苦都可以吃!”可周桂梅是个“不知吸取教训”的人。在接下来几栋楼的建设中,周桂梅依然难以置身事外,“不在旁边看着,就不放心。”

  特别是2012年,在马庄小学建设明德楼时,正值暑假期间,周桂梅就整天“泡”在工地,帮帮小忙,找找“毛病”。承建此项目的中原建设集团负责人王亚辉被周桂梅感动得心服口服:“周校长简直比我们工程人员都专业。”

  “能为孩子们做点儿事,就是最大的幸福”

  周桂梅说,这个社会、这些长辈欠留守孩子的太多太多。条件成熟了,她会再建一所“留守儿童”学校,让更多的“留守儿童”找回缺失的爱

  晚上10时许,周桂梅都会习惯性地走出家门,“睡不着,散散步”。走着走着,就走到了学校。

  这,是周桂梅常有的状态。

  站在夜幕笼罩下的马庄小学,没有了杂事,静下来的周桂梅有些落寞。她望了几眼教学楼,转身走进了生活区。

  57岁的刘玉娥是学校的生活老师,家住邓庄乡前韩村,与马庄小学结缘是在3年前。当时,她的孙子也在这所学校上学。为更好照顾孙子,她应聘成为了生活老师。1年后,孙子上初中了,她却留下来。“我们负责照顾孩子们,但周校长比我们更操心。”刘玉娥说,周校长每晚必到宿舍看望孩子。季节交替时,也是孩子最容易生病的时候。每每这个时候,周桂梅一晚能去几次学校。等回家睡觉时,基本是和衣而卧。

  马庄小学政教主任刘红路介绍说,马庄小学已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,呵护“留守儿童”的成长。其中包括“留守儿童”档案和联系卡制度、教职工结对帮扶“留守儿童”制度、教师与“留守儿童”谈心制度,并建立了“留守儿童”应急机制、“留守儿童”评价激励机制,为“留守儿童”“同在蓝天下,共同成长进步”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。如果“留守儿童”在学校发生伤病等意外情况,生活老师会第一时间通知值班领导,及时进行处置。然而,当一些意外情况发生时,不管是不是自己值班,周桂梅总是第一时间出现。

  周桂梅的这一系列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,更像是一种习惯,或是一种常年职业习惯所致的“强迫症”。周桂梅说,受失眠困扰的她,如果晚上没有去看望孩子,就别想睡觉了。

  周桂梅和丈夫马土运有两个女儿、一个儿子。如今,儿女都长大成人。在儿女心中,周桂梅是母亲,更是楷模。他们目睹了母亲多年来的付出,看到那些苦、那些委屈、那些快乐、那些痛苦。

  二女儿马杰说,如果没有母亲,她不会走上教师的岗位。而对于其在许昌实验学前教育集团工作的姐姐来说,走上幼师的岗位也和母亲的影响密不可分。“教师职业虽苦,却能甜在心里。”马杰说,知道妈妈受了很多苦,可她总是很高兴。工作带来的压力,远抵不上学生进步带给她的自豪。从母亲身上,她看到了母爱的力量,看到了教师的伟大。

  儿子马志恒来说,等有了经济能力,让母亲彻底退下来,“她这么多年,真是太累了。”

  然而,马志恒自己都觉得并不能左右母亲的脚步,“她是个闲不住的人。”

  “能为孩子们做点儿事,就是最大的幸福”。周桂梅说,她最喜欢听的两首歌是《爱的奉献》和《为了谁》。当生活中、心理上遇到难题时,她会再次听听这两首歌。

  扎根农村30余载,周桂梅执著地坚守着那份留守的希望。

  在周桂梅和老师们的努力下,学校发展步伐明显加快,办学水平稳步提升,先后获得“许昌市管理规范化学校”、“许昌市优秀“留守儿童”家长学校”、“河南省优秀“留守儿童”家长学校”、“学校全面工作先进单位”、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”等多项荣誉。

  对于将来,周桂梅又有了新打算。她说,如果条件成熟,准备扩大学校规模,或再建一所“留守儿童”学校,让更多的“留守儿童”找回在父母那里缺失的爱。

 

记者手记

大爱无言    上善若水

  为了留守孩子,周桂梅雨里来风里去,全心坚守,全力付出,把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家乡的孩子们,用青春点亮了300多名“留守儿童”的童年,照亮了孩子们心中最黑暗的角落,成为孩子们心中“上课是老师,下课是妈妈”的“最美校长”。

  只有拥有博大的胸怀和一颗回报社会,回报家乡的感恩之心,才能作出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举动。这么多年,周桂梅过得辛苦而快乐、充实而美丽。她流过泪,却伴着笑;她踏着荆棘,却嗅得万里花香。

  亦师亦母,润物无声。周桂梅用自己的行动,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。

  当下,我市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。从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杨水才,到基层党支部书记周遂德,再到亦师亦母的周桂梅,一个个的典型人物给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教育实践课——弄清“我是谁”,牢记安身立命之本;弄清“为了谁”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;弄清“依靠谁”,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。

  有周桂梅在,家长把孩子放在马庄小学,放心;有更多的周桂梅在,我们的孩子会有更美好的未来。社会,需要更多像周桂梅这样的基层党员,把身心献给事业、献给未来,献给党和人民。

 


新闻列表
友情链接:
Baidu
sogou